关于在临港新片区构建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1-01-23

分享到: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提升,上海尤其是临港新片区,“航运服务”发展目标已从“现代”转变为“高端”,航运服务业要逐步加大高端航运服务业比例,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更高质量发展。

  当前临港新片区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高端航运要素集聚能力不足

  临港新片区现有的船舶代理、货运服务等航运服务企业仅局限于提供传统港航业或低端产业服务,以船舶运输和港口服务等航运主业,以货运代理、船舶代理、报关报检等劳动相对密集的初级航运服务业为主,且企业规模不大、服务附加值较低,航运服务功能较差。新片区缺乏组织有效的航运交易市场,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航运咨询、公估公证、航运信息平台等方面的相关服务也几乎空白。

  2、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尚未形成

  高端航运服务业集群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形态作为载体和平台,世界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都与政府为其创造的良好的支持保障体系分不开。例如,高效的口岸服务环境、完善的自由港政策、自由的货币政策以及优惠的船舶登记政策等。虽然临港新片区整体方案中,明确表示将要不断提升口岸发展的软环境,但还缺乏操作细则,落地落实方面与世界上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还有一定的差距。

  3、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高端航运服务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的核心是航运服务企业之间、航运服务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及互补性。临港新片区的航运服务业虽然已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缺乏高层次的现代航运服务产业,在航运交易、航运信息、航运咨询、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商务、海事法律服务等行业还有不少空白点。现有的航运服务业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垄断经营、服务资源不能共享、高层次航运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仅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

  为此,建议:

  1、构建以智能航运为主体的高端航运服务业

  一是加强智能航运顶层设计。落实交通部等国家部委出台的“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中的相关任务,制定临港新片区智能航运发展战略;在智能船舶方面,推进现有智能船舶技术在海运企业中的应用,组织开展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研发;在智能港口方面,提升上海港港口生产、服务、管理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洋山港集装箱装卸的智能化水平;在智能服务方面,推进港航企业和第三方平台经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在智能航运保障方面,加快相关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智能航运监管方面,加快推进船舶智能航行监控,推进智能航行安全风险管控对策研究,推进新业态下航运市场关系与宏观监管对策研究。

  二是大力推进智能航运技术创新和应用。在临港建立智能航运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智能航运关键技术研发,并适时发布智能船舶、港口等技术和产品推广名录,引导港航企业应用成熟的智能技术与产品;加快推广“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港航货”线上对接与线下协作,实现全物流链的动态跟踪,提高各参与方运营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赋能“港航贸”生态圈与各方价值增益;做大做强“上海临港区块链试验港”,加快场景应用建设。

  三是推动建立智能航运创新智库。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龙头企业以及上海港等,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智库和产业联盟。针对智能船舶、智慧物流关键节点设立智能航运专项产业基金,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形成产业生态。

  四是优化智能航运发展环境。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指标体系、监管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强研究、制定和完善,吸引信息化人才,打造信息化团队。加快建立智能航运发展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五是实现智能航运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库平台,对外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等物流信息的共享,实现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多式联运;管理部门采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促进航运信息共享,加强航运数据标准建设,促进航运信息数据库的相互联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航运信息处理系统建设。

  2、依托离岸金融建立全球大宗商品电子化交易中心

  一是多方联合,共同打造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完成临港新片区大宗商品电子化平台的筹建工作,促进港航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相结合,形成集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动态体系,借助金融机构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客户资源和服务经验,丰富交易中心的参与者网络。

  建议未来设立的临港新片区大宗商品电子化交易中心与新交所和上期所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特别是积极与上期所在产品研发、业务合作、市场培训、人员交流等领域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未来的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和临港新片区在部分大宗商品全产业链优势,共同构建“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境内与境外、线下与线上”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二是规则为本,完善适用自身的规则体系。临港新片区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需要成立专门的规则小组,分阶段分步骤根据实际需求搭建规则体系的架构,梳理规则体系的运行机制,并对规则需求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业务模式建立包含业务逻辑、规则文本、法律意见、交易系统等在内的配套合规化的规则体系。

  三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引进。交易中心行业的专业人才集中于全球各大交易所集团,尤其是产品设计、结算、交割、风险管理、法律合规、技术等核心部门。建议临港新片区出台和落实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如可根据业务发展程度建立人才储备库,适当储备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于核心人员,可本着一人一策的原则进行奖励和补贴。

  四是推进数字化交易中心工程。以“互联网+大宗商品”的模式,深度剖析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突破口,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先试,制订数字化转型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系统化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民建上海市委2021年组织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