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上海市委建议进一步推动随班就读,落实特殊教育政策

   发布时间: 2020-01-22

分享到:

  随班就读,即特殊儿童到普通学校学习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成长,既有助于提高他们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也给教师提供了加强不歧视残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机,让在校学生善待特殊儿童,不再有标签意识。

  上海于1994年就开始推进随班就读试点工作。市教委先后颁发了《关于在本市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暂行规定》及《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各区也成立机制性的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和学前特教点。然而,上海在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中,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大多数学校未能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有效的专业指导。残疾人康复和职业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极高。而普通学校大都教学任务繁重并且普通学校本身缺编严重,几乎不可能拿出专门的编制去招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导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基本难以得到专业的照顾。不少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专职特教教师配备比例不达标,或是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较低。

  二是普通学校配备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利用率较低。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配备的资源教室、配备相应的仪器和建设活动设施等,但由于缺乏能够进行操作实践的专业性师资队伍,致使这些设施被闲置,并未发挥出实际效用。此外,普通学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缺乏针对随班就读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尽管市教委曾下发对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评估的相关通知,各区也制定了随班就读工作的行动计划,但在执行中,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工作团队,建立工作制度,为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2、加强随班就读个性化建设。探索基于评估的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残疾类别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与康复课程,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运用教师团队、资源教室、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友善、和谐、支持的学校氛围,提高随班就读教育的有效性。

  3、重视随班就读资源配置。根据《上海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装备配备指南(试行)》的要求建设资源教室,并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开发丰富的教学与康复资源,拓宽资源教室的功能。加强对资源教室、学校的其他教学资源,以及特教指导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

  4、建立高素质专任特教教师队伍。加强宣传“明天的导师工程”与“特教教师中级职称”评聘单列及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等相关政策,多支持老师们参加特教相关的各类学习。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绩效津贴,给予各相关学校、特教负责人、特教教师等更多的绩效奖励和工作津贴。

  5、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强调要本着保障残疾学生自如参与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目标,统筹规划扶手、坡道、预留报告厅的轮椅位置、建设残疾学生能上的厕所、能阅读的图书馆、安装电梯等,以及形成接纳、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每个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能充分享受学校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学校各类活动,感受他们是这所学校的主人。

  6、加强校企合作,为特殊学生提供就业保障。让合作企业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特殊人才。在抓好特殊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特殊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为特殊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民建上海市委2020年组织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