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上海市委建议深化落实科创人才政策
发布时间: 2019-01-28
人才是支撑上海建成"五个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的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目前,上海在积极优化人才引进准入标准、审批机制和服务体系,系统推进高端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培育和激励保障工作,围绕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及生活环境,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然而,面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在科创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是人才战略布局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我们的相关人才,尤其是顶尖领域人才仍然捉襟见肘。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已经开始在科技方面和"千人计划"等对中国进行封锁,我们就需要能及时制定这方面政策的人才。又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担负着压力测试区的责任,除了专业人才,宏观层面的将才、帅才也特别紧缺。
二是对中层科创人才重视不够。当前,各方面对科创人才中的领军人物、高级专家都十分重视,然而,科创成果的产生除了需要顶尖人才外,还依赖于众多的中层骨干人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科创团队中的中层人才、骨干力量流动性较大,导致具有一定科创工作经验的执行型中层人才较为紧缺,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得不由高层次人才拿出精力和时间来应对。
三是对国际化人才吸引力不足。当前,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企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到海外的兼并收购和开工建厂力度不断加大,一般都是外派管理人员和选聘本土人员。然而由于对国企对干部"裸官"等情况的相关规定限制,许多具有海外学历、工作经历、外国国籍、来自港澳台等的国际化人才出于实际情况,或隐私保护考虑,不愿意加入国企工作。国企国际化人才总体上占比较低,存在较大缺口。另一方面,国内出入境、税收等政策不够友好,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不足,也制约着国企引进国际化人才的脚步。
四是专业人才退休年龄存在"一刀切"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着大量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较高威望的资深科研人员和工程人员,除极少数高级专家可延迟退休外,绝大部分此类人才到龄必须退休。在上海人口老龄化和当前强调"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大背景下,对科创人才实行"一刀切"退休政策显然已不合适。此外,外籍中层人才超过60岁也无法继续在国内获得用工资格。在外籍退休人才中有不少人在本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且对薪资收入要求不会过高,有助于国内企业拓展国际视野和海外市场。然而根据《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目前除了外国高端人才,外籍人士作为外国专业人才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时要求本人年龄不超过60周岁,这一政策对企业引进外籍退休人才造成了阻碍。
五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依然缺乏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生态产业、城乡规划、环保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一定程度制约了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
综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人才作为创新发展所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落实好各项人才支持措施,才能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具备强劲的推动力,助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推进人才规划发展战略。上海的人才政策应当有更高的站位,突破地域、领域的局限,宏观层面和专业领域的人才政策完善要齐头并进,自贸区与科创中心的人才政策完善要齐头并进。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使人才的层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围绕引进、留用、用好科创人才的需要,建设科创人才服务中心,对人才测评、人才流动等人才服务行业进行培育扶持,让市场主体在人才发现、评价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真正形成政府制订政策、行业组织搭建平台,市场主体对接服务的科创人才服务网络。例如,可试点由人力资源公司带头开展人才资质及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的咨询服务,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创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套餐式"服务,并组织专业猎头企业为国内企业提供与海外研究机构、人才的对接服务,大力挖掘海外高层次专家人才。
三是加大中层科创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各个环节入手,制定和出台面向中层科创人才的吸引政策,对上海"人才梦之队"进行梯队化、差异化建设,进一步营造顶尖人才领先、专业人才丰富的良好环境。
四是建立分类管理的弹性退休制度。上海各国企集团,企业集团和下层次公司、分支机构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议逐步建立科创人才分类管理的弹性退休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经过公示等程序后实行差别化的弹性退休制度。此外,建议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制度创新,积极向国家争取人才政策的先试先行,努力打破60岁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的制度限制。为企业选用外籍科创人才提供可能。
五是完善崇明科创人才发展配套政策。参照本市居住证积分制度中针对远郊重点区域(临港地区)的加分指标政策,对在崇明工作、生活的科创人才实施相应的政策优惠倾斜;针对通勤成本较高问题,设立远郊区县交通费补助,对于跨区县工作的科创专业人才,进行针对性补贴。
民建上海市委2019年组织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