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上海市委建议以上海文化源点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品牌
发布时间: 2019-01-27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上海具有“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上海作为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理应“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积极挖掘、打造自身文化,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上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归属吴国、越国、楚国。上海早期文化基本是由吴、越、楚三种文明元素融合而成,到后来又加入了许多山南海北和舶来品的文化元素和养分,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今日之海派文化。这是人们对上海最早文化源头的一般认知。
然而,通过一系列实地考察,与上海博物馆、松江区博物馆、青浦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及其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座谈,并查阅了一系列资料,发现:上海不仅仅是百多年历史的“小渔村”,而是有着6000年以上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点。大约距今7000年前,随着海岸东扩,陆地抬升,上海地区开始逐渐适合人类居住。上海最早的先民沿着“佘山-辰山-天马山”下的平原临水而居,繁衍生息。青浦福泉山、松江广富林等地有新石器文化及商周时代的遗址遗物。而青浦崧泽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也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2004年,在崧泽遗址下层马家浜文化俯身葬墓中出土了一具头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先民,被称为“上海第一人”。
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所指出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如果能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必能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而,建议以此为契机,弘扬上海6000年文化源点,以及进而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品牌。具体而言:
1、加大“上海6000年文化源点”的宣传力度
作为中华民族上万年文明文化传承中的亮点,上海在开埠后广纳世界文明文化精华的同时,吴越文化却也依旧渗透在上海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打造上海6000年的文化品牌,“立足小渔村、拓展大文化”,赋予上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全新定位,在发挥上海金融促进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凸显在民族文化上的推动作用。
2、建立“黄浦江文化带”,着力构建具有海派特征的文化板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挖掘和优化黄浦江、苏州河沿线的文化遗存和底蕴,浓厚吴越区域传统文化氛围,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尽快形成与“新天地”等现代文化板块相匹配的“海派”传统文化板块。借鉴“沪东第一路”杨树浦路的综合改造,尽可能保留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将道路和沿线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区域性公共开放博物馆,通过沿线建筑功能活化,植入业态,留住乡愁。
3、进一步发掘、探寻并集中展示上海文明遗存
弘扬松江纺织等世界闻名的古代生产技术,探访“春申故里”,寻找“春申遗迹”,展示上海地区历史上文化名人,包括陆机、陆云、黄公望、倪瓒、董其昌等留下的痕迹,使上海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重要源点,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正能量,以6000年的上海文化源点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文化品牌。
民建上海市委2019年组织提案